福州团圆节——冬至
冬至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12月22日前后(今年在22日)。福州人称冬至为团圆节。林则徐晚年幕僚、闽县举人刘存仁(1805—1880)的《自述》诗句:“酒熟知春圆骨肉”注云:“是夕冬至,乡俗为团圆节。”福州谚语有:“冬至盲(夜),夏至日。”一年之中,冬至的黑夜最长,夏至的白昼最长。
旧时,冬至前后,人们急忙在床上铺草垫或棉垫过冬。冬至前一天晚上,全家围在祖先灵位前,将刚刚干了的糯米浆用手搓成丸,煮成汤丸。祖先灵位前放置一对泥土做的形象小孩的烛台,俗称“孩儿姆”。主妇边搓丸,因“搓丸”也作“搓圆”,福州话“丸”与“圆”同音,有团圆之意,民国福州刻本组字画有一幅《搓圆图》,边说过去的好事。如果有人娶媳妇,就由新妇搓一个小丸放在火盆中,发现丸有凸状,象征新妇明年生男孩,全家人都十分快乐。当夜将汤丸祭祖先后,就作晚饭吃,剩下的留在第二天冬至吃,或互相馈赠。后因“丸”与“亡”同音,故称“搓”。即用汤丸沾上黄豆粉、白糖等配料而成的。童谣有“搓痴搓搓搓,依奶骂依哥。依哥腹倒(肚子)疼,依弟单身哥。”吃罢,有人到附近的乡村看戏去。
福州人对冬至重视由来已久。宋梁克家《三山志·土俗》:“冬至,序拜。州人重此节。节前,邻里族戚更相馈送,上冢祭享。至节日,则序拜如献岁之仪。”当时还祭墓,后来没有了。明万历《福州府志·舆地志》:“冬至,粉米为圆,祀先。又粘门楹间,取其圆以达阳气。民间不相贺。”清代又不盛行了,乾隆《福州府志·风俗》:“州人不相贺,舂米为圆餔之。”可见冬至风俗也是从繁而简的。即使福州人在外地,也忘不了冬至。嘉庆十九年(1814年),林则徐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也不忘冬至搓丸。他在当年日记中写道:“十一月初十日,晴……夜寓中搓丸。十一日,晴,上行北郊礼。早晨,在祖先前供汤丸。”清福州杨维屏《冬至搓丸》诗:“颗颗明珠上掌来,满盘滚雪白成堆。一丸戏向红炉外,私把宜男祝几回。”福州至今还盛行冬至搓丸。
冬至与搓“米时”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福州俗定这一天为冬节。旧时,人们在此节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米时”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搓“米时”由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歌,许多歌词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寿的含义。
(来源福州档案馆 福州殡葬,丧葬礼俗,丧事一条龙服务请选择968533城市殡葬服务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