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福州的鼓楼,为唐元和十年(815年)观察使元锡所建,是当时的州城门,乾宁三年(896年)改称威武军门。宋嘉祐八年(1063年)改建为双门,并在城门上建楼九间。熙宁二年(1069年)置铜壶滴漏以计时,以鼓角报更,因此得名鼓楼。明万历年间重修后,鼓楼又称为“全闽第一楼”。福州的鼓楼一直保存到解放后,一千多年中它曾数次毁于火,数次重建。
老照片:鼓角楼
福州的鼓楼曾是全国最早的一座砖石结构的城门楼,历代都是福州古城的最重要的城楼。1947年,鼓楼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中损毁严重,楼房塌坏、墙壁颓废,摇摇欲坠,施放午炮时碎砖土掉下来,危及行人安全,鼓楼的拆建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也引起了各方关注,当时争论极其激烈。战争刚过去的福州民生多艰,自行筹修困难重重,鼓楼的修建计划多次搁浅。鼓楼拖着残破不堪、随时可能倾覆的身躯迎来了福州解放。1952年,为了便利交通,鼓楼被拆除,城墙的砖石铺就了鼓楼至屏山的道路。从此,鼓楼成了地名,我们只能从残存的图片中一睹它的身姿了。
老照片:鼓楼平面图
福州鼓楼遗址公园
2001年,鼓楼遗址在八一七路与鼓西路交叉口的基建施工中被发现。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挖掘出保存较完整的五代后唐天成时期的城门楼及其遗址。鼓楼遗址是八一七路历史文化中轴线上一处重要节点。现在的“福州鼓楼遗址公园”,就是在福州鼓楼旧址上重建的景观公园。
遗址公园通过把钢架玻璃结构覆盖在挖掘出的文物上方,这样既保护了文物不受日晒雨淋,又能使游客清晰地看到下面的文物并充分展示七个历史断层。在这儿,地下挖出了很多硬陶片、板瓦片、平底碟、碗等陶瓷,还有明彩瓷、黑釉、井和水沟等,从现代到两汉,甚至更早时期,游客可实现“一眼望穿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