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是什么 点击: 时间:2015-02-07 10:06 作者:968533城市殡葬专线
  临终关怀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忽略了关怀临终者的身心状况。因此,如何使临终者获得良好的身心照顾,是死亡的尊严,也是“生权”的重要课题。   
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在使临终者面对人生最后阶段,能认识死亡并接受死亡,心中不生忧怖苦恼,进而安然面对死亡,并不一定要以延长寿命或苟延残喘为目标。临终关怀同时也给予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协助他们度过此一生离死别的时刻。因此,佛法对临终的常识,成为临终者与家属双方最佳的心灵救护。   
佛教最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设在印度只洹精舍的“无常院” ,目的在使病患能兴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想,这是根据弥陀净土法门的思想而来 ;中国的禅林更设有“安乐堂”或“涅盘堂”、“喜乐塔院”、“安养中心”等,内设堂主,职司看护病僧的工作 ;现在的寺院则设有“如意寮”或“安宁病房”,专为病患服务。此外,《十住毗婆沙论》的《解头陀品》 、善导所着《观念法门》及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之《瞻病送终篇》,也对临终关怀有明确的记载;今日日本田宫仁甚至提倡“毗诃罗”,作为佛教社会福利的末期护理中心 。这些机构展现了佛教对生命的爱护及对死亡的尊重。   
现代临终的关怀,有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照顾基金会等。此外,各医院设有安宁病房,如:台大医院、马偕医院、荣民总医院等,组织更为庞大,结合了医师、护理师、营养师、药师、物理治疗师等成员,藉以减轻、缓和病人身体的痛苦;并有社工人员、宗教人士的加入,令患者消除恐惧死亡的心理,更由于宗教的力量,能使临终者得到安慰和引导。   
临终关怀是帮助病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因此,在护理的时候,应注意以下的事项:   
一、认识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   临终者所面临的情绪变化各有不同,家人、义工、慈善人士、宗教师等,都应该要了解,而给予适当的协助。如:   
恐惧,要设法使临终者心生喜悦,无诸恐惧颠倒。   
愤怒,要安慰临终者,使情绪平静,万缘放下,不生爱憎。   
罪恶,让临终者不要有罪恶感,教他念佛可以消除罪障。   
不舍,劝导他对世间的亲人、财物不生贪恋之心。   
担心,让病患者放心,不必挂念闲杂人事。   
无助,让他知道很多亲人朋友做他的精神支柱。   
自暴,鼓励他坚定信心,念佛必生极乐国土。   
孤独,不要让病患者感到病床上的孤独。   
沮丧,病患者即将离世时,若有沮丧、无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   
无知,告诉他将到清净安乐幸福的国土,让他知道未来有无限的希望。   
二、正视临终病人的需求   
从事临终关怀者,应为每一位病人制作恳谈资料表,以了解其个别的需求与愿望,或从观察而得知其所求。例如:   
希望明白病情。   
希望获得别人宽恕。   
了解宽恕他人。   
希望别人对他的关怀。   
与亲友见面。   
对生命的了解。   
宗教信仰的渴求。   
后事的安排。   
三、给予临终病人的协助   
以关心的态度专心倾听他诉说。   
让他所爱的人适时给予关怀,并陪伴身旁。   
尊重病患者的宗教信仰。   
讲说忏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安排法师或宗教人士与其谈话,或为其开示说法。   
尽可能满足他心里的希望。   
共同讨论他心中的愿望。   
告知医师,减轻病者肉体痛苦,保持神识清明。   
帮助病患及其家属维持正常生活型态,以及预备后事。   
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离去。   
[注释    系安置僧众中之重病患者,使在临终时能舍离对房舍、衣钵、道具等的贪着。堂内供奉阿弥陀佛立像,左手下垂,执五彩幡,临终者握幡之一端,表示随佛往生之意。后世之延寿堂、重病阁等,即采用无常院之范例。   
根据《无量寿经》:“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皈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因而临终前的身心平静更显重要。   
禅林中,生病的僧人用以疗病、休养的处所,含有祈求延长色身寿命而延续法身慧命之意,故称延寿堂。又作延寿院、延寿寮、将息寮、省行堂、重病闾(阁)、涅盘堂、无常院(堂)。其中,“省行堂”之名,概取“省察行苦,以兴悲智”之意。又于延寿堂看护病僧,司掌堂内日常汤药等五味之供需,洗濯床席衣被,或劝化施主筹办等事宜之职者,称为延寿堂主,略称堂主。据《禅苑清规》卷四“延寿堂主净头条”载,堂主一职,须延请堪能宽心耐事,道念周旋,安养病僧,而善知因果之人任之。   
《解头陀品》云:“比丘虽受尽形阿练若法,有因缘事至则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练若,名常乐空闲静处,于一切法不舍空想,以一切法体究竟皆空故。问曰:有何因缘故,来至塔寺?答曰:一、供给病人;二、为病者求医药具;三、为病者求看病人;四、为病者说法;五、为余比丘说法;六、听法教化;七、为供养恭敬大德者;八、为供给圣众;九、为读诵深经;十、教他令读深经。有如是等诸因来至塔寺。”其中一至四都属于临终关怀的范围。   
毗诃罗,有身心俱安、止住静寂、寺院精舍等义。任职于佛教大学佛教社会事业研究所研究员的田宫仁,以“佛教与末期护理”为研究论题,认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应该重视实际行动,因而提倡以“毗诃罗”为背景,设立末期护理的机构。
上一篇:老人在医院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返回 下一篇:星云大师谈临终关怀 一
面对亲人临终,我们可以做些
星云大师谈临终关怀 一
临终关怀是什么
闽ICP备14016982号-1 版权所有:福州市圆满生命关怀服务中心 | 968533城市殡葬服务专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