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百年福州风云女性
点击:
次
时间:2015-07-14 09:37
作者:968533城市殡葬专线
[引言]福州有个很鲜明的特色,就是女性的强势。这里说的强势并不是说她们很泼,而是说她们的性格里面有强烈的张扬因素,这样的性格在晚清以来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些女性名字绝大多数至今在全国仍然如雷贯耳,她们绝对是时代的弄潮儿。

方君璧(1898--1986),女,福建闽侯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声洞胞妹,她和丈夫曾仲鸣一起替汪精卫夫妇挨了蒋介石派来的杀手的子弹。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出生于名门望族,曾经留学法国,在巴黎期间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画家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艺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的业绩以充分的肯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1934年因难产在上海去世。主要著作还有《庐隐自传》以及后人编的各类选集和《格列佛游记》等译著。
伍哲英(1884~1960年),福州长乐县人。“中国护士之母”。青年时期就读于福州南台保福山女子书院,毕业后在该院任职一年,后考入江西九江丹福德医院护士学校半工半读。1913年,赴美国彰慈浩补勤医院琼斯.霍普金斯护士学校攻读护理。1919年回国,1921年,在上海创建第一所由中国人办的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护士学校,后又相继创办南洋护校、济民医院附设护校,上海私立伯特利医院附属护校。抗日战争爆发后,伍哲英带着无家可归的一批学生到上海第八伤兵医院为抗日伤病员服务,抢救了不少伤兵。她为中国护士事业奋斗不息,终身未婚,被誉为“护士之母”。这位福州女子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士,中国的“南丁格尔“。
林宗素(1877~1944年),原名易,闽县(今闽侯县)人。中国最早的女权运动者之一,中国最早的女记者之一,传媒先驱林白水之妹。
1902年,随胞兄林白水赴杭州,寓居求是书院,协助创办《杭州白话报》。同年四月,应蔡元培、章太炎邀请,随兄嫂到上海。1903年二月,东渡日本,参加拒俄运动。同年十一月,回到上海,在《中国白话报》任编辑主任,兼任《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的编务,成为上海报界著名女记者、女编辑。1905年革命党人黄兴在日本横滨设立制造弹药机关,宗素与秋瑾、方君瑛(排名第九的方君璧姐姐)等参加,被誉为“苏菲亚式女杰”。1926年8月6日,林白水被北洋军阀杀害,宗素料理完后事,回到南方定居。抗日战争期间,携家避居云南,后病逝于昆明。
方君瑛(1884~1923年),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声洞胞姐。同盟会暗杀团主持人。
1902年,方君瑛与其弟声涛、声洞等东渡日本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方君瑛一生最辉煌的经历就是作为女性竟然主持同盟会专司暗杀的部门,并与曾醒、汪精卫、喻培伦、汪壁君等组成暗杀团,参与谋刺摄政王载沣(宣统父亲)。虽然刺杀载沣没有成功,但却轰动全国,对整个新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期间,又奔走于广州、桂林、香港之间,从事联络和秘密运送军火。武昌起义、福州光复后,回榕任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民国成立后,方君瑛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1912年,她带上妹妹方君璧赴法国留学,攻读数学;1921年,获法国波多铎大学硕士学位,为中国留法女生第一人。
李林(1917~1940年)。著名抗日女英雄,因勇猛被载入教科书。
原籍闽侯县,幼随父亲侨居印尼,1930年回国。1935年,入北平民国学院政治系,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12月12日,为抗议蒋介石逮捕救国会“七君子”,北平市学联组织第五次大示威游行,李林担任游行队伍的旗手。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月,到太原参加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担任军训班中共临时组织“特区”宣传委员兼女兵连党支部书记。同年7月底,任雁北工委宣传委员。11月,组建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任政委。民国27年,大同日军纠集汉奸伪军攻打晋西北根据地,第八支队掩护机关、团体出城向平鲁靠拢,在撤退途中被敌人冲散。李林依靠抗日群众,顺利完成撤退任务,把队伍转移到晋西北和大同之间的洪涛山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八支队改编为一二〇师雁北第六支队骑兵营,李林任骑兵营教导员,兼晋绥边区工委宣传委员、干训班主要负责人等职,指挥突破日军的第七次扫荡、奇袭岱岳、解救洪涛山之围等重要战役,成为驰名长城内外的抗日英雄。民国29年1月,晋绥边区第十一行政专署成立,李林任专署秘书主任。在晋西北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同年4月26日,日军对晋绥边区发起第九次扫荡。地委机关转移时,李林担任后卫。部队被日军包围,李林坚持拚杀,终因寡不敌众,于是日上午8时在朔县郭家沟窑子壮烈殉国。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为李林专门发了唁电,称李林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此女是又一位刚烈福州女的代表。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州长乐。
冰心奶奶的生平,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林徽因(1904~1955年),原名徽音,闽县(今福州市区)人。著名建筑家、文学家,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留下无数传奇和话题的女子。
她的家族为中国可谓是披肝沥胆。她的人生经历实在是绚烂多姿。少时已经聪明过人,又天生丽质,让在伦敦留学的徐志摩惊为天人,冲动之下,与结发之妻离婚,转而苦追林徽因,毫无疑问,代表徐最高水平的在剑桥的爱情系列诗歌,是为林徽因而作。但这场爱情竞赛,最终胜出的是却梁启超的儿子、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1924年泰戈尔来华让作为泰翻译的林徽因大出风头,为欢迎泰戈尔而举办的由林徽因主演泰戈尔的抒情诗剧《齐德拉》,则将这幕爱情活剧推向了高潮。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徽因父亲林长民饰春神法森塔,而梁思成则作为幕后人员担任布景设计,他虽然没在舞台前出现,但在幕后,他未必就不是男一号。此剧演出让林徽因声名大噪,也将美女追逐战推向了最高潮,一时间关于谁将抱得才女美人归的话题不时见诸报端。这个题材也成了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但仅仅一个月后,林徽因就和梁思成双双赴美留学。这个新女性,在婚姻上还是选择了稳定。
但是一切还远未结束。他们婚后,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的开山宗师金岳霖成了座上宾,三个人的人生背景很相似,所以很有共同话题。据梁思成续弦回忆,梁思成曾告诉她:“我们住在总布胡同的时间,老金就住在我们家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在1931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对丈夫谈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也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我感谢徽因,她没有把我当一个傻丈夫,她对我是坦白和信任的。我想了一夜该怎么办。我问自己,徽因到底和我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和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面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当徽因把我的话告诉老金时,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难题也常去请教老金,甚至连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糊涂的问题分析得一清二楚。”
老金的第三者终于没有当成,但至此却选择和她们夫妇成为终身邻居,不管她们到哪,只要有机会,都会选择比邻而居。甚至到了晚年,老金竟然直接搬到林徽因儿子梁从诫家里去住了。老金甚至学会了说福州话,八十年代曾有福州学者造访老金,老金一句标准的“福州人”把那人吓了一跳。最让人吃惊的是,老金就此终身未取。林徽因去世后,老金曾于某日在京置席宴请好友,到席后朋友们问是什么原因,老金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在座无不落泪。落泪既是对老金的同情,更是对一代才女在郁闷中去世的伤感。林徽因不仅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和丈夫一起成为北京规划的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