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数百年来,这片如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区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故事丰厚了历史。然而,关于三坊七巷的图书虽为数不少,以长篇小说形式来写坊巷的却并不多见。
图·福建省耕读书院
上月底,福州籍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地质遥感技术开拓者卓宝熙先生首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坊七巷风云》的首发式,在三坊七巷福建省耕读书院举行。文史界、文学界、出版界等相关专家卢美松、王立根、黄启权、方炳桂、陈章汉、杨际岚、黄安榕、武夏红等莅会,对该书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等作了探讨交流。本书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发式由福建省耕读书院与鹭江出版社联合主办,福州斯文传媒承办。
探访耕读书院
福建省耕读书院由福建省文联批准,并经省民政厅于2012年12月登记创办。在福建的首善之区鼓楼,历史上曾诞生过全省性的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耕读书院院长陈章汉说,正是因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生力量,才有了创办书院的初衷。这种初衷从一种理念贯彻为一种行动,在陈章汉及省内知名文史哲学者、文人等联袂创办下,耕读书院正式成形。
“耕读传家”曾是中国古代百姓的家训,陈章汉祖籍福建莆田,他回忆,在莆田老家的卧室窗扉上一直挂着一副白头联,上联“耕云”,下联“读雪”,“耕云读雪”四字便是陈章汉的家训。“耕”与“读”让陈章汉受用终身,书院的宗旨也从“耕云读雪”四字中演化而来,耕读书院将以“耕云读雪,承启斯文”为文化理想,以“守望传统,聚焦前沿,深耕文化,导读大千”为宗旨。
书院取名“耕”和“读”,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耕读专家,耕是解决肚子问题,温饱后应该“读”,是解决脑子问题。耕读书院以传播国学、闽学和闽都文化为文化自觉,驻足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致力于“笔耕、舌耕、刀耕”,专注“读史、读人、读图”,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调适文化生态,弘扬福州的名城底蕴,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承。
近年来,耕读书院着力开展“耕读文化周”系列活动,包括耕读书院百科讲堂、名家书画笔会、名家夜话、“百家书屋”揭牌及名家赠书仪式、林则徐小学才艺表演及经典诗文朗诵等,为有福之州的阅读活动增添悦读光彩,在传统文化土壤上培育良性的新世纪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