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会议强调,必需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3月25日中国文明网)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召开会议。>
生态文明是个大概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大概念需要生活细节做注解,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一砖一瓦乃至一粒粒砂子垒积。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就是用生活细节做注解,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破题,而且人人可为,为之有抓手。当生活方式绿色化成为常态,文明健康就会与我相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会形成。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现实生活中破题,当下就有题可破,这就是从清明祭祀做起,建议和推动绿色祭祀方式,用低碳、节俭、环保的祭奠,替代浪费、污染、新鲜甚至封建迷信的祭奠方式。让清明节回归“清净”与“文明”让文化清明、和谐清明走进我生活。操作层面,想无妨着重做好这样几点。
一是话说实在论好“理儿”所有的民俗中,祭祀习俗传承得最彻底、最原始,上坟烧纸烧祭祀品。焚烧这些祭祀品也不过就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但其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只浪费钱财、污染环境、甚至还会引发山火,危害公共平安,而且容易让一些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损坏社会风气,这种祭祀方式与现代社会文明南辕北辙。习俗最难改变,而且改变也不能动硬的搞行政强制,要交心论好“理儿”把祭祀陋习掰开揉碎,用实际例子摆进去成破利害,让民众入心入脑,往心里去。特别是要注重引导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从小就接受绿色祭祀方式,让文明习俗在心里扎下根。
二是打通心路转好“弯儿”建议绿色祭祀,最难过的关就是年纪大的人,心里,旧的激进祭祀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轻易不能改变,而且还想着传给下一代。所以,打通这一代人的心路,让他思想转好“弯儿”接受现代文明祭祀方式,十分关键。转好“弯儿”关键是如何打通心路。看来,要做年轻人的工作,让年轻人接受新生事物快,让他先转“弯儿”然后让他去做老人的工作。以同样的道理要做城里人的工作,让城里人先转“弯儿”让城里人带动乡下的亲戚朋友转好“弯儿”
三是党员干部“打样儿”引好“道儿”建议文明、绿色祭祀,一般都是政府发布通知布置工作,这就需要党员干部身体力行,为群众做出表率。如果清明节官员回乡扫墓,依然上坟烧纸、烧祭品,就是负面的身教,无疑构成了对群众的熏染暗示,再去做群众工作讲什么文明祭祀,谁还能相信?应该抓住清明节这个有利时机,依据《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重点对党员干部是否文明祭祀进行督查,让党员干部做出表率,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四是文明服务“衔接”对好“缝儿”破旧俗立新风不能空喊,要下功夫开展文明服务。用文明服务来感化民众移风易俗,这其中,最关键的对要破除的旧俗,用新的服务去承接,也就是要用服务去落实新旧祭祀方式的替代,实行无缝对接。比如组织群众参与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现代追思活动,不时开辟和完善网络祭奠平台,抵制祭扫过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逐步引导群众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同时,还要考虑百姓接受能力,最起码,新的替代品应该利息低、用得起,不让群众花“冤枉”钱。
祭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倡理应导绿色祭祀方式,这是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题中应有之意。要抓住实施贯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契机,做好精细研究和安排,重点在转变观念上做文章,下功夫破除保守的陈规陋习,改变攀比奢华的祭奠心态,回归精神上的敬祖、尽孝、平心、和谐、传承等传统的清明节内容,摒弃形式上的张扬奢华,追求精神上的慰藉,为过一个绿色文明的清明节,进而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奠定基础。